本文目录
如皋丁堰小学一年级报名要什么材料如皋市丁堰镇到南通大生路1号多远如皋丁堰镇的规划,有谁知道吗1.公安部门核发的儿童随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同户
2.同住的户籍卡(本)和与户籍情况一致的住房产权人的房产证(房卡),
3.儿童出生证,
4.预防接种证,
5.儿童健康手册(或卡片),
6.法定监护人的身份证,
7.儿童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发展手册及学习的相关材料。
特别说明:以下材料在报名当天一并提交,请家长提前做好准备。
(1)公安部门核发的儿童随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同户、同住的户籍卡(簿)。户口簿需提交复印件(首页、索引页、儿童本人页复印在一张A4纸上)。
(2)与户籍情况一致的住房产权人的房产证(房卡)。房产证需要提交复印件(房产证编号页、地址页)
(3)学生1寸免冠红底照片2张。
重点强调:复印件一式两份(A4纸)——复印件上注明"小学报名使用"、"与原件一致"。
如皋市丁堰小学始建于1906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农村小学。近百年来,学校四易其址,历经沧桑,一代代名师先贤用青春智慧铸就了素质教育的辉煌,一批批莘莘学子用卓越业绩谱写了桃李满天的乐章。新建之后的丁堰小学,校园占地2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1200平方米,整座校园的建设力求凸现出现代化、园林化、人文化的气息。学校现有26个教学班,70多名教职工,1200余名学生,大学学历的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80%。
驾车路线:全程约58.0公里
起点:丁堰镇
1.从起点向正北方向出发,行驶100米,左转进入S334
2.沿S334行驶2.7公里,直行进入丁西线
3.沿丁西线行驶1.0公里,朝G15/连云港/南通方向,左后方转弯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900米,直行进入沈海高速
5.沿沈海高速行驶35.8公里,过团结河大桥,朝南通(北)/南京/G40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南通北枢纽立交桥
6.沿南通北枢纽立交桥行驶390米,朝南通北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南通北枢纽立交桥
7.沿南通北枢纽立交桥行驶790米,直行
8.行驶610米,稍向左转进入通京大道
9.沿通京大道行驶3.4公里,朝通京大道高架/人民东路/通启路高架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通京大道高架
10.沿通京大道高架行驶620米,朝江海大道高架/东快速路/通宁大道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通京大道立交
11.沿通京大道立交行驶860米,直行上匝道
12.沿匝道行驶360米,直行进入江海大道高架
13.沿江海大道高架行驶6.8公里,在城港路/外环西路/通沙汽渡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14.沿匝道行驶490米,直行进入江海大道
15.沿江海大道行驶19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城港路
16.沿城港路行驶2.3公里,朝中环路/长平路方向,进入大生路
17.沿大生路行驶370米,调头进入大生路
18.沿大生路行驶2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江苏大生集团(大生...
丁堰镇“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丁堰镇经济社会发展将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期、城镇化加速期、更高水平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迈进期。为了把握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制订本规划纲要(草案),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发展背景
第一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镇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主动适应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增创发展优势,实现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始终把增加全镇经济总量、提高人民收入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跨越发展的思路,积级策应宏观调控,推进经济迅猛发展,年终各项经济指标考核排名持续位于全市前列。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8.28亿元(现价,下同),上升到2009年的19.02亿元,预计2010年完成22亿元,年均递增2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5972.83元,上升到2009年的35845.55元,预计2010年可实现40800元。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5157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10343万元,预计2010年完成12500万元,年均递增19.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1823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3557万元,预计2010年完成4900万元,年均递增21.9%。连续多年在镇级小康社会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
新农村建设势头强劲。大力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规模项目农业投入占比持续提高,由2005年的1.2568亿元上升至2009年的2.539亿元,占年计划623.83%;设施农业面积稳定增加,2005年为1020亩,2009年增至3415亩;培育了一批种植园区、养殖园区,新增镇级种植园区5个,养殖园区5个。建立了镇土地流转中心,实现了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全覆盖,累计流转土地面积由2005年的400多亩增加到2009年的2500多亩,预计2010年流转土地8000多亩。农民集中小区建设进展迅速。
工业经济扩量提质。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加快转型升级,努力构造新兴工业格局,形成了以纺织、化工、服饰、皮革、机械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大,2005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仅有35.14亿元,到2009年已到达139.55亿元,预计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168亿元;2009年实现应税销售17.25亿元,预计2010年实现应税销售收入2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到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总数达到2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5家,产值达2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12%,占全镇规模工业产值的40%。预计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总数达25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7家,产值达30亿元。
招商引资、项目投入成效显著。牢牢把握“工业强镇”发展战略要求,始终以招商引资为第一要务,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抓项目、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全年形成合同外资3039万美元,实际到帐外资485.7万美元;引进市外民资 14167万元。到2009年底完成注册外资3078万美元,实现到账外资1238万美元;预计2010年完成注册外资3570万美元,实现到账外资1500万美元。2005年全年完成项目投入8.4亿元,新上项目50多个,扩改项目15个。到2009年全镇完成工业项目投入9.38亿元,预计2010年全镇工业项目投入9.85亿元。
服务业加快发展。我镇立足产业优势和比较优势,发挥区位新优势精心打造服务业,积极发展交通运输、物流仓储、餐饮服务、旅游观光农业、房地产开发等产业。到2009年,全年完成服务业投入1.59亿元,服务业税收近千万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38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翻。预计2010年服务业投入1.7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投入1.2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4.2亿元;服务业税收1310万元。
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紧抓项目建设、环境打造等重点工作,积极打造“魅力丁堰”,小城镇建设成绩显著。2005年作为“十五”的最后一年,确定了全镇今后的村民集中点数量,全镇确定了10个集中居住区,每个区入住2500人左右;2009年,集居区开工建设666户,建成498户,完成农民进城进镇原住房拆迁复垦403户,复垦土地面积294.14亩。2010年计划农民集中区开工450套。农村通达工程全面完成,完成了《如皋市丁堰镇区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5)》,镇区框架全面拉开,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加快推进,334、226省道全面贯通。健身休闲广场、农贸市场、星级酒店、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等建设到位。建成区人口2.66万人,面积2.7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25.1%,城镇化率48.68%。镇容村貌不断改善,居住环境不断提升。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建设省级配套的污水管网,建立垃圾收集处置、河道整治、道路养护、绿化造林“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提高村级“户集中、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水平;充实人员队伍实施长效管理,对30位城管队员定岗定职,每月进行考核评比,对全镇环境实施长效管理。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9.5%,为全市创建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夏圩、新堰、刘海、朝阳等4个村顺利通过了“绿化合格村”验收。我镇代表南通及我市接受了省绿化造林工作抽查验收并通过。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大力打造“丁香书韵”教育品牌,放大丁堰镇教育“一条街”示范效应,通过了“省教育现代化先进镇”验收,中心幼儿园成功地创建成如皋市第二家“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丁堰中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追求高考目标达成效果的最大化,近年来高考本科达线人数上升幅度居全市所有完中前列,其中2009年本科上线率居同类学校第二,获如皋高中教学质量评估二等奖。2005-2009年我镇获得“如皋市民政工作现进乡镇”荣誉;敬老院现内设168个床位,供养老人95人,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敬老院”,2007年被评为省“关爱工程”合格单位。人武工作稳步推进,2005年以来共有136人入伍,其中考取军校11人,转士官25人,高中直接考取飞行员3人,考取其他军校10人。镇卫生院顺利完成改制任务。
几点启示:“十一五”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镇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总结经验和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跨越发展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把工业兴镇作为第一方略、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实现了经济社会各项指标跨越发展。二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注重经济社会同步推进,一二三产同步转型。三是始终坚持统筹发展不动摇。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四是始终坚持和谐发展不动摇。全面加快政府工作法制化进程,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大力营造良好平安法治环境,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镇提供保障。五是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作保障。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三套班子整体联动共抓转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共推转型;统战、人武、群团、社团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助转型。
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如皋加快转型升级、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进而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学赶张家港、建设新如皋”发展速度继续领先、总量位次不断前移的持续追赶时期,是“三化”互动并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民生不断改善、成果更加惠民的重要时期。
国内外、如皋的经济形势:一是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增长,科技创新酝酿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初步预测,未来10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为2%,发展中国家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为发达国家的2-3倍。二是从国内看,“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国家将致力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工业体系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建设、文化发展、改革开放等重点工作。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仍将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三是区域环境进一步优化。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中心城市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和城镇带将会加快形成。随着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正式获批以及开发开放功能的日趋完善,如皋完全有可能抢抓机遇,加速跨江联动、江海联动,推进产业升级,实现快速崛起。总体看来,“十二五”时期,我镇将面临一个充满机遇的外部环境,这为我镇在新起点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良好契机。
“十二五”期间,丁堰镇拥有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一是发展理念新、转型定位高。早转型、快转型已成为全镇上下的自觉追求,镇东部日化专业园区和西部高新产业园区起步早、推进快,成效好。二是区位优势显、项目质量优。沿海高速在丁堰设有出口,334省道即将全线贯通;上海制皂集团(如皋)、南通恒康海绵制品、杨天机电等一大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三是开发思路宽、发展态势好。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机制基本形成,大开发、大招商、大建设、大投入的发展态势得到强化。
面临的挑战和不利因素:一是经济结构仍然不够合理。纺织服装、皮革、化工等传统产业所占比例偏高,高新产业占比偏低,产业结构升级任务较重。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技术创新资源短缺,科技投入强度不足,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不够等问题增加了转型难度。三是和谐社会建设步伐仍需加快。社会事业投入相对不足,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增大。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时期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立足丁堰发展的新阶段,紧紧围绕建成“基本现代化示范镇”总体目标,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民生幸福为根本,以学赶江阴新桥镇为动力,着力提升丁堰镇综合实力和城镇品位,加快推进经济转型与和谐社会建设,持续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第二节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丁堰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经济质量显著提高、科技发展显著进步、文化实力显著加强、人民生活显著提升,社会和谐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建成全国文明镇、江苏省百强镇、现代农业示范镇、如皋市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先进镇。成为以工业、物流、商贸为主导的综合型中心城镇、区域物流中心、中心城区的东大门、如皋市镇域经济的领头羊。
经济增长目标。201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26%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万元,年均增长21.9%以上。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7:63:30。财政总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32%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亿元,年均增长32%以上。全部工业应税销售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50.9%。“十二五”期间,规模工业投入累计8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亿美元。
社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镇总人口控制在7万人左右,镇区人口5万人;新增镇区人口3万人、7500户;城市化水平70%以上;高中教育普及率95%,高等教育入学率68%;每万人拥有医生数40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100%;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100%;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95%以上;城乡村(居)民依法自治达标率100%。
生态环境目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0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0%;工业用水重复率7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工作率98%;建成区环境噪音达标覆盖率80%;城镇绿化覆盖率45%。
民生改善目标。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3000元,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1000元,年均增长15%;恩格尔系数≤36%;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度明显提高,房地产开发面积每年达25万平方米以上,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50平方米;供水普及率100%;数字电视普及率100%;百户电脑普及率95%。社会救助体系比较完备,动态消除低收入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动态全覆盖。
第三章工作重点及思路举措
第一节开放型经济
紧抓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在丁堰镇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到2015年累计实现到帐外资2亿美元,外贸出口额达6亿美元。
加强载体招商。高标准推进特色园区建设,建设以杨天机电、金象铝业、恒康家居科技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丁堰西部高新产业园区,面积1500亩,目标产出100亿元)、以上海制皂集团为龙头的日用化工专业园区(丁堰东部工业园区,已建成区面积450亩,预留区面积600亩,目标产出100亿元,其中上海制皂集团产出达50亿元)、以丁纺、美国西东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专业园区(已建成面积450亩,预留区面积500亩,目标产出20亿元)。
聚焦重点招商。以培育30亿元产业为龙头,10亿元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为目标,以电子、数控机械、船舶配套、汽车配件等先进制造业和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为重点放向,加大引进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外贸出口量大等的龙头型项目。抓住新长铁路、新334省道、沿海高速带来的发展机会,大力引进运输、通讯、仓储等现代服务业项目。鼓励外资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建设。禁止能耗高、占地多、有污染的项目落户。
转变招商方式。坚持“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招商策略,坚持国内招商和国外招商同步推进,在以上海、浙江、苏南为招商重点的同时,将关注点投向东南亚、日韩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实现由区位优势、政策优势招商向环境优势、服务优势、配套优势、人才优势招商转变,围绕主镇区开发,沿海高速道口、丁平线和334线沿线等重要地块,积极打造“商贸物流区”、“民营经济区”,吸引大酒店、大宾馆以及中介、信息等服务项目落户,为项目招商提供配套服务。强化亲商理念,进一步营造招商氛围,依法保障外商的投资权益。
发展外贸外经。坚持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实施积极主动的外贸外经战略。充分发挥外贸扶持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出口企业调整外贸出口结构,加快扶持一批龙头型出口企业,培育起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优势,形成以美国、欧盟、日本和香港为重点,以周边国家为支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理分布的市场格局;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有效利用境外的资源,发展海外工程承包,扩大国际农业合作。同时,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防范各类风险。
第二节工业发展
大力实施以工兴镇第一方略,深入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切实加大服务力度,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运行效益。到2015年,全部工业应税销售收入达180亿元,年均增长50%。其中:数控、智能电器设备制造业27亿元;纺织新材料制造业36亿元;服装工艺品业18.5亿元;精细化工产业35.5亿元;皮革制品业27亿元;其它产业36亿元。规模工业应税销售收入达170亿元,年均增长50%,占全部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的95%。打造两个100亿产业园区,一个20亿产业园区。恒康海绵和制皂集团成功实现上市,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创建工作取得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数控机械、船舶配套、汽车配件等,打造特色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功能区。引导企业逐步向产业高端环节升级,加大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控制低端产业和劣势企业扩张,淘汰达不到安全生产、环保要求和高能耗的劣势企业。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通过孵化、引进、壮大、提升等路径,重点扶持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金属材料与新型建筑材料和微电子、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新型纺织材料,同时提升传统纺织材料制造水平;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制造、环保材料和药剂、节能装备产品。加快载体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加大项目投入,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全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目标,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2015年,全镇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到50家,其中省以上创新型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90亿元,高新产业产值比重达50%。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重点发展电子、数控等产品,培育12家以上科技制造型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打造新兴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国内外领先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皮革、化工等传统产业,积极发挥“四大”行业协会的组织引领作用。依托重点企业加快产业集聚,推动产品向高端环节升级,实现关键技术特别是纺纱技术自主化,推进品牌建设,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丁纺为首的一些传统企业能主动转型,自挖潜力,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运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丝维尔”智能调温粘胶纤维,设计开发的新产品相继通过了南通市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第三节城镇建设
到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建成区人口达5万人,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45%,建成基础设施齐全、配套功能完善、服务业发达的新型城镇,建成国家卫生镇。
不断完善城镇规划。依托丁平线和334线沿线,进一步编制和完善行政服务区、商贸物流区、民营经济区、工业集中区、居住示范区、公园景观区的修建性详规,确保空间布局规划全覆盖。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6亿元。“四横四纵”的镇区道路框架高标准建设到位,切实做到道路路面质量好、绿化品位高、各类管线全。区域供水和区域管道供气全面实施到位。加大旧镇改造力度,确保老镇区完成拆迁改造量60%以上。
迅速完善功能配套。全面推进“十个一”(一个靓丽的镇区入口、一张贯通的镇区路网、一条繁荣的核心街区、一个开放的生态公园、一个多功能的文体中心、一个上档次的商务宾馆、一个高标准的农贸市场、一个宜居的农民集居区、一个精致的商品房小区、一个完善的工业集中区)工程建设,其中生态公园、农贸市场、农民集居区、商品房小区总面积达153.03万平方米。在“五角场”入口建成苏通大厦、福友综合楼、时代超市、镇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高层建筑群,在镇区聚集泛亚宾馆、苏果超市、万联超市、德得惠超市、同欣园酒店、服装城等众多三产服务业;建成标准高、设施优的农贸市场,不断增强镇区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
加快进城进镇步伐。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量年均达25万平方米以上;加快推进皋南社区、凤山社区等500户以上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快建设面积为7.5万平方米的凤山社区等高档次商品房小区。完善集居区配套设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进镇居住,每年新增进镇居住人口6000人左右。
第四节农业农村发展
大7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重点抓好“高效农业双倍增”计划、保护耕地、土地整理复垦、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发展节水农业、农业清洁环保生产等工作,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特色水产、设施蔬菜、优质生猪,建设一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示范村、农业示范基地、有机粮食生产基地、有机果蔬生产基地、有机果蔬加工基地、有机畜禽养殖场(基地)。2011-2015年,土地亩产出达10000元,农业增加值争取达到3亿元;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5万亩,粮食总产确保40500吨;蔬菜面积由0.43万亩增加到1万亩,产量从亩产2.15吨提高到4.3吨;水果种植面积从1000亩提高到3000亩,产量从485吨提高到679吨。肉、蛋产量分别保持4200吨、920吨。到2015年,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规划建设绿色食品稻米基地4000亩,有机食品稻米基地1500亩;花木面积发展到3000亩;建成休闲观光农业3000亩。生猪、家禽规模养殖占比达100%。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
大力提升农民集居水平。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强势推进农民进镇居住,到2015年,力争50%的农户进入集居区,基础设施配套到位,公共服务配套齐全,社区管理体系健全。
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和沼气建设、农村清洁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八项工作。实施“双百”工程,稳定提高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社区卫生服务站示范化建设率达100%;不断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新增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覆盖率达100%。
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严格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提高农民产业化程度。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和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健全农村信用和农村担保体系,增强金融支农功能和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