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孔子对命运的看法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为什么现在有人说孔子坑害中国2000年啊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给袁了凡算命的孔先生是孔子吗为什么现在有人说孔子坑害中国2000年啊***清军入关后,孔子的后人为什么会率先全族剃发了凡四训》中的袁了凡先生,他遇到孔先生也是命运注定的吗?
心上莲花:
命中只注定一个大的方向,就是一个祸福成熟时间表、祸福容积表而已。并没有注定到这么细化的地步。
如果孔先生没有帮他算,那他的命运不一定是算出来的那个结果了。而是会不断地做正或负方向的微调,乃至大的调整的。正因为刚开始的那些事被算得那么准,就完全做到心无所求,对命运没有任何干预了,所以才那么准。从这个意义上,算命先生也是介入了他的命运流程的。
问:我也想学算命。
心上莲花:
我走的是弯路,好不容易找到佛学这条道上来的。作为过来人,我还是建议你不要沿着这条弯得太远的路又去走一遍了,这条路没出路的。我算别人的八字,不一定个个都能算对。但自己的反复琢磨反复验证,可以说准确无误的。
我学命理,就是想找到解决方案。但多次算得很精准的灾难,想了很多办法,再小心都躲不过,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发生----估计你都体会不到这种绝望感的。从学佛后至今,我自己算到的所有灾难,全部发生了,但是换了一种方式,我没受任何伤害,没受任何损失。这就改了,也就是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自己的命运了。
当然于学佛而言,这只是最初的一步。步步深入,那种渐入佳境的感觉,那种逐渐尘埃落定的感觉,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得到的。
儒家哲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他失去了交流完善自身的学术环境,并且长期占据主流的意识形态地位。虽然经后辈发展理论,但没有跳出固有理论体.系的局限。这就使得儒家哲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含不好的影响。
1、学而优则仕的观念,造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官本位观念盛行。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这个理念本身没错,但是发展成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发展成读书人整天孜孜以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为官为上的观念,就不对了。孔子曾经嘲笑想学习农业的樊迟,告诉他,种田仍然免不了饿肚子,要是学习,做了官,就有俸禄了。孟子强调社.会分工,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一种很科学很理性的社.会分工学说,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这种社.会分工的思想,却发展出了严密的官僚等级制.度,官大一级压死人,县官不如现管等观念,造成了中.国社.会事事都讲级别的现象。从对人的称呼上,就可以看出来。为了让人有面子,副科长就叫科长,副处.长就叫处.长,这不是客气而是官本位观念的明显体现。
2、过分强调家长制,没有决策的民.主化,就没有决策的科学化最后造成制.度上的腐.败。中.国社.会本质上是宗法.制社.会,宗法.制社.会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家长最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孔子提倡三纲,孟子提倡五常,这实质上是把家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宗族,最大的是家长,在国.家,最大的是国君。最后造成封.建独.裁,没有民.主。
3、儒家思想过分强调道.德修养,在社.会治理上强调德治为主法.治为辅,这实际上造成了德治无德,法.治无法。儒家思想是最强调道.德修养的学派。冯友兰先生说,儒家的最大任务就是修德成.人,成就高尚的道.德,这本身并没有坏处,但是过分强调德治而忽略法.治,这就造成了整个社.会在制.度层面的缺失。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孟子说要内圣外王,子自我反省。这种道.德理念固然可以培养出正人君子,固然可以培养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但是在整个社.会层面,由于过分强调自律,过分强调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他律没有生存的土壤。儒家在性善论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泛道.德主.义。事实证明,道.德只能管人的上线,而法.治管人的底线。儒家学说只有上线的提倡,没有底线的限.制,最终造成中.国传统社.会严重缺乏法.治思维。
4、儒家思想过分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遵从的地位,抹杀了人的个性,从而使整个中.国传统社.会创新力量不足。在宗法.制的背景下,儒家思想强调义利之辨群己之辩,强调个人在集体中,要守规矩做贡献,从而严重制约了个人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思想是禁欲的思想,特别是宋明理学,要求人们清心寡欲,甚至存天理灭人欲,极大地遏制了人格独.立和人的自.由发展。
5、儒家思想过于强调现实主.义,强调人文知识,忽视自然科学。缺乏理性的科学精神,把科学发明视为奇技淫巧,造成中.国传统社.会科学精神不足,造成了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我们曾经的四大发明,大大推进了西方的文明历程,而在我们中.国传统社.会,罗盘被用来算命,纸张被用来写八股文,火.药被用来放炮仗烟花等。这就是缺乏探索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明证。
当然,说儒家思想有那么多弊端,并非意味着我们要割断我们文化的血脉,而是为了清除中.国文化中肠梗阻,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国儒家文化。
中国历史上,哪个家族最厉害?
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比如嬴政他们家,刘邦他们家,李渊他们家,赵匡胤他们家,爱新觉罗家,各有各的道理。如果以兴盛时间的长短作为参考指标,恐怕这些家族都得靠边站了,因为曲阜的孔家才是最坚挺、最能经历岁月考验的。
北宋至和二年,宋仁宗封孔子后代孔宗愿为衍圣公,寓意圣人后裔不断繁衍,永不停歇。虽然享受着朝廷恩赐的田地、豪宅、乌纱帽,可每次王朝更替的时候,衍圣公往往特别紧张,兵荒马乱的世道,新上来的统治者会不会认同孔家,保持原有的待遇呢?事实证明,答案是肯定的,后来宋朝灭亡了,元朝、明朝都尊奉孔子后人,让他们的族长继续当衍圣公,待遇比以前还要好了。
崇祯十七年,中国政坛天翻地覆,先是闯王进京,推翻了朱由检;后来是山海关大战,清兵入关。衍圣公孔胤植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明朝灭亡了,也不知新皇帝对我们态度怎么样,人家是满人,不是汉人,也推崇孔孟之道吗?于是战战兢兢写下了《初进表文》,送到北京,大意是新朝建立,普天同庆,我们孔子后人愿意归附。多尔衮得知后大喜过望,同意孔胤植继续当衍圣公,之前的待遇、特权通通不变,甚至还有加码。消息传来,孔府上下长舒一口气,心里踏实了。
顺治二年,清政府颁布《剃发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要求天下臣民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新朝的态度。对此,孔胤植举双手双脚赞成,率领族人统一剃发,归顺朝廷,此举令爱新觉罗家十分满意。当衍圣公进京拜见皇帝时,顺治允许他站在大学士前面,还把太仆寺街的一座豪宅送给了孔家,以后要是来京城,就不用住宾馆了。
又过了两百多年,清朝灭亡了,袁世凯当上了大总统,他还想称帝。衍圣公孔令贻表示: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君主立宪才是王道,希望大总统早日登基。他还代表教育界请愿劝进。事成之后,洪宪皇帝封孔令贻为郡王。当了八百多年衍圣公,总算混上了王爵,孔府上下一片欢腾,热烈庆祝,可惜只高兴了八十几天,这个政权就寿终正寝了。
从汉武帝到中华民国,两千多年来,无论统治者怎样变化,都要推崇孔子,用他的思想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尤其是北宋到元明清,孔子的地位日甚一日。优待孔子的后人,给予他们特殊的地位,便是在号召天下臣民学习儒家思想,践行统治者认可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要求。
孔子后人审时度势,积极向当权者靠拢,换来了政治势力的庇护、优待,奠定了家族长盛不衰的基石。在清朝,孔府有田产几十万亩,分布在山东、河北、河南等数省,为他们服务的佃农、保安、工匠加起来有十几万,俨然是地方一霸。平时尝尝山珍海味,听听戏班子的作品,生活有滋有味,但也要按时祭祀孔子,接待好皇帝或者朝廷派来的官员。
在曲阜城北,有一处庞大的家族墓地,占地200多万平方米,坟茔十余万座,里面埋葬着孔子以及他的后代们。从春秋时期到现在,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又有多少家族起起落落,而孔氏家族的墓地仍然保存在这里,没有荒废,实在是太不容易了。行走在林间的小道上,只见四周坐落着许多墓碑,有的体积很小,有的不仅高大,还有望柱、石像生等。
孔家后人也是有区别的,有的比较平庸,死后墓地便显得一般;有的混得好,坟墓的规格就很高。为了方便游客参观,景区安排了观光车,每到一个知名人物墓前,司机就会停一下,告诉你这是谁的墓地,墓主人有哪些光辉的事迹。墓碑通常注明死者是孔子的多少代孙,比如''至圣六十七代孙孔公某某'',且多为合葬墓,与妻子同眠。有的墓碑比较高大,碑首会写上朝代,什么大明、大清之类的,那民国怎么写呢?就写''中华''两个字。
是不是孔子的所有后代都能葬在孔林呢?当然不是了,在这个家族,流传着''五孔不入''的规则。第一,孔家的女儿不能葬在这里,出嫁了就更不能了,因为是别人家的人了,但儿媳妇是可以的;第二,夭折的小孩子不能葬在这里,比如两三岁得了天花,去世了,不能和祖先们葬在一块。第三,犯过罪的孔氏后人不能入葬,衍圣公能够享受现在的待遇,是因为朝廷的尊崇;违反法律,就是朝廷的罪人,也是孔府的敌人;第四,出家当和尚、道士的,尘缘已了,不能入葬;第五,入赘的女婿不能入葬。
如果孔子泉下有知,发现自己家有这么一大块墓地,肯定会大吃一惊。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刚去世,墓地是非常小的,没有封土,也没其他建筑,只有一个砖砌的六尺祠坛。弟子们在周围结庐守墓,三年时间一到,依依不舍地向老师告别离去;人总要向前看,不能一辈子都住在坟地吧。子贡由于生意太忙,没能赶上老师的葬礼,他守墓了六年。
而且弟子们是不穿孝服的,只是在心里哀悼,称之为''心丧''。孔子的晚年非常不幸,钟爱的徒弟子路、颜回都去世了,儿子孔鲤也早走一步,让父亲白发人送了黑发人。孔子死后葬在了儿子附近,后来他的孙子孔伋也葬在这里。祖孙三人的墓地是孔林最核心的区域,有围墙保护,称为''林中林'',后代皇帝来到曲阜祭祀孔子,不仅会在孔庙行礼,有时还会到城北的孔林转一转,在今天孔子墓附近,还有宋真宗的驻跸亭。
秦汉时期,虽然孔子墓地有了封土,但面积仍然很小,守林人也仅仅只有几家。南北朝时,宋文帝发现孔子墓荆棘丛生,实在是可怜,与生前的成就、后世的影响差距很大,就下令免除墓地附近百姓的赋税,让他们帮忙打理打理,还让人种植了几百棵柏树,五代十国时,后周太祖郭威亲自祭拜孔子墓,禁止老百姓在周围砍柴。宋真宗在位时,增加了二十户守墓人,泰山封禅后,他亲自来到曲阜祭拜孔子。
孔氏家族墓地的大小,与统治者对孔子学说的认可程度是息息相关的。孔子生前周游列国,学说得不到诸侯们的认可,死后的墓地也不大。元明清的皇帝对儒家学说高度认可,明宪宗更是说:''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孔子的学说就像穿衣吃饭一样,一天都不能少。在此背景下,孔林的面积也是一涨再涨。
在孔林的东北方向,有一块特殊的牌坊,是道光五年,皇帝遣官谕祭衍圣公孔宪培的妻子于氏留下的纪念性建筑。民间有传说,于氏的身份很不一般,她名义上是文华殿大学士于敏中的女儿,实际上是乾隆皇帝的女儿。公主很小的时候,算命先生说公主脸上有一颗黑痣,将来会有大难,必须嫁给有福之人才可以化解。
到底谁才是有福之人呢?大臣们面面相觑,商量过后,认为圣人的后代最有福气,应该嫁给未来的衍圣公。但是朝廷有规定,满汉是不能通婚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乾隆指派女儿认于敏中为义父,以于家大小姐的身份嫁入孔府,并赏赐了许多财物。
但也有观点认为于氏并非乾隆之女,实际上就是于敏中的女儿,在清朝,衍圣公官居一品,有许多高官想要和他们联姻,女儿能够嫁入孔府,面子上十分过得去,于敏中做到了军机大臣、大学士的高位,与孔家后人联姻很正常。于氏出嫁后,生过两个女儿,可惜都夭折了,她们不可以葬入孔林。
乾隆五十八年,丈夫去世,没有留下儿子,只好让胞弟孔宪增的儿子孔庆镕继承爵位,于氏既要管理孔府的事情,还要关心衍圣公的教育。尽管出身豪门,但中年丧夫也是一大不幸。孔庆镕对于氏感情很深,他把皇帝褒扬的圣旨刻在坟前的牌坊上。
每当置身孔林,望着眼前的累累墓冢,你会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把一代又一代的人化为了枯骨。每一座坟茔底下,都是一段人生,一个鲜活的生命。与此同时,你还可以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孔子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现在,依然影响着许许多多的人,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中小学课本中的《论语十则》,还有那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孔庙就是见证。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