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为什么富人和穷人的孩子一眼就能被分辨出来自媒体是做什么的有没有算命准的人,知乎前几天李嫣和多多在巴黎同台走秀,照片一出,好多网友留言:李嫣好有范儿,不愧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超自信,不怯场。
这种说法让我想起不久前和同事聊天时,她也有类似的论调。
0 1
同事小Q非常自信地说,她曾经在商场摆摊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眼就能分辨一个孩子家里的经济条件。
看她那笃定的样子,我觉得她就像个摆摊的算命先生。
她和我说:有钱人的孩子,(也不一定是有钱,更确切说是富养的孩子)衣着都很得体,神情里透着一股自信。在和人交流的时候,能够明显感觉到孩子的思路非常清晰,说话时总是会直视对方,言语间更像是成人之间的对话。
她说这些富养的孩子,有的能张口就来三种语言:英语粤语普通话,有的能在图册中叫出二十多种生僻动物的名字,像大嘴鸟、环尾狐猴、榛睡鼠、鹦鹉螺,厉害得大人都要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
而穷养的孩子,脸上通常带着怯懦,遇到人会退缩。明明渴望但又不敢大胆迈出那一步,缺少自信。
当他们想要一个东西时,常常只敢先试探性地问妈妈能不能买?
这时候他们脸上通常有种与年龄不相匹配的复杂表情,夹杂着谨慎、犹豫、期待和害怕。
小Q举了一个例子:有个女孩和妈妈经过她们的画摊,女孩儿看到可以在石头上作画,觉得十分新鲜,特别想要尝试。
她问了价格,得知是39元,于是小声地向妈妈提出要求。
她妈妈立刻拒绝了她:“回我们家也一样可以画画,为什么要在这边画?”
小女孩有些委屈,她又争取了一次:“可是在这里有人教,又可以在石头上画。”
“我们今天哪有时间?还有别的事要做,快走吧。”妈妈想都没想又再次拒绝她。
这次小孩儿似乎有点知道什么了,跑过去问小Q:“能不能给我们便宜点?”
小Q说,那一刻她很心疼孩子,家长不愿让孩子画画的真实原因,就是心疼钱,而孩子明明什么都知道,却只能帮妈妈圆好面子。
画一次画很便宜,几乎所有人都负担得起。妈妈也许不知道,她是省下了一次画画的钱,但是却掐灭了孩子心中的一颗火苗。
日后孩子也许仍然会有渴望,但心里同时会跳出另外一个声音:这个会太贵吗?妈妈有没有可能同意?
被穷养的孩子,只能过早地懂事。这种懂事不是真的懂事,这种懂事是在乐趣面前先问多少钱的理性,是在妈妈价值观下的顺从和克制,是渐渐被斩断的欲望。
0 2
然而欲望真的能被斩断吗?不,它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
知乎上有一个网友说,他曾经在哈根达斯门口遇过两个中学生,男孩儿希望女孩儿成为他的女朋友,而女孩儿答应的条件是——哈根达斯的冰淇淋火锅。
男孩询问过冰淇淋火锅的具体价格后,犹豫了很久,毕竟对学生来说,真的不算便宜。但最终还是同意,女孩一蹦三尺高,因为她“终于可以拍照发校内和QQ了”(当时女孩儿的原话)
这位网友还见过一个上高中的女孩儿,向一直追求她的男生提出这样的交换条件——一条周大福的手链儿,换一次游乐场约会。一个ipad,换一次牵手。一个最新的苹果手机,换一次接吻。上述三个全满足,换当男孩儿一个月的女朋友。
有人说这些女孩也许只是想考验男孩是不是真的爱他们,但最纯粹的校园情感变成了物质交换,不免令人唏嘘。
另外一种欲望更可怕。
是关于“校园贷”的新闻。一名女大学生为了买iPhone,借了高利息的校园贷,但却无力偿还,只能继续借。第二笔、第三笔、第四笔,循环往复,以贷还贷,窟窿越来越大。
她前后贷款总额有11万多元,但实际拿到手的只有7万多元,然而,把所有借款的本息加起来,她一共要还23万多元。
当大学生以贷还贷无以为继的时候,催债的就上门了,威胁退学、威胁安全、甚至发借贷者裸照给其父母,无所不用其极。
校园贷的学生父母,大多是普通工人或农民。他们没能教给孩子,如何与欲望这只猛兽相处。
归结到底,无论富养还是穷养本质上是教会孩子与欲望的关系。
0 3
在马戏团,放出不经驯化的猛兽,会带来灾难,因为他们随时可能吃掉人。而只有被驯养好的兽类,才会与人相处,在舞台上表演。
欲望也是这样。最正向的欲望,必须伴随能力。而当能力配不上欲望时,请先努力,让两者相匹配。悲剧是欲望无边,却始终不懂能力有限。
父母可以穷养,但别忘记设好欲望的界限,想强行掐灭孩子的欲望,只会让它更迅猛地生长。
也可以富养,但不要只是一味无节制的给予物质,却不加引导,这样会把孩子拉进欲望深渊,让孩子为欲望不折手段。
《奇葩说》里柏邦妮说过: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匹欲望的野马。你可以去放养它,也可以去圈养它驯养它。但是不要假装它不存在,排斥它。
欲望很可怕,犹如洪水猛兽般可能把人吞噬;欲望很美,带你砥砺前行,去往繁花盛开的地方。
每个父母心中,都有必要设一条边界,这个边界的两端,不是穷养和富养,而是教会孩子如何与欲望相处。
当欲望实现能给孩子的审美能力、认知提升、习惯养成、心性锤炼带来提高时,父母有必要助推这种欲望。报兴趣班、买好书、与孩子一起探索大自然,和孩子来一场终生难忘的亲子游,一次次的的欲望实现,孩子将从中获得惊人的成长。
而如果实现这些事情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也可以寻求其他变通的方法来支持,而非直接斩断。当别人和孩子一起环球旅行,用脚丈量世界时;你可以和孩子在家用地球仪和地理书探索世界。
但是,如果欲望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实现攀比,父母不该成为这类欲望的推手。这种欲望是无底洞,不堵上后果不堪设想。
穷养也好,富养也罢,那些收放自如的人生,往往从张弛有度的欲望开始。
“了不起的爸妈”,专注0-8岁育儿知识服务,每天2分钟,育儿不用愁!
关注“了不起的爸妈”,轻松育儿,快乐成长!
自媒体其实是一种个人的信息服务,所以能否稳定输出相对可靠、高质量的内容是最关键的。
有人靠颜值或者一些外在的东西,吸引众人围观,但不易长久,因为带来的都是浅层次的感官刺激。
有人靠抖机灵,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给人以惊喜,但用户对此类信息的免疫力会越来越强,越难越被逗乐。
有人靠卖成功的感觉,即使自己并不成功,同样不是长久之道,因为真正识货的人还是要看你的内容、认知和思想。
有人靠运营,专注琢磨平台规则,善于引流,但没有内容支撑的流量终究昙花一现。
那么,做自媒体到底靠什么呢?
维护人设?运营粉丝?创作内容?吸引流量?做社群和转化?这些都只是表象,不是自媒体人的本质。我们要说的是本质,指的是做好自媒体的根源。
做自媒体归根结底是做人,做人而不是做人设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因为我们很多既是创作者,也是用户,我们看一个内容或者一个账号好不好、有没有用,关键还是通过内容去看背后的人。
浮躁的文字是没有智慧的;粗暴的风格是没有道德的。
标题危言耸听、语不惊人死不休,证明创作者喜欢玩套路,未必有真才实学;
开头吸引人然后草草结尾,说明精力可能不太旺盛,由此判断这个账号的内容质量不够稳定;经常改编别人内容甚至直接抄段子的,表示准备规模化和商业化,商业味道比较浓,以后的内容相对比较标准化。
那做自媒体如何“做人”呢?
第一,我们能够教别人的东西在一定范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在垂直领域真正做到专家甚至大师水平。
第二,我们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健康的身体和平和的心态。做到以上两点,才能够真正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才不会碎片化,才能最大限度影响你的粉丝。也唯有如此,才有能力、精力去当别人的老师!
那么,自媒体如何做到专业呢?
1、看问题的全局性
非专业人士看待问题都是盲人摸象,比如我们看待市场问题,很多人觉得是促销的问题、竞争的问题、渠道的问题等等,但真正的问题一定是很多要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有人觉得这很简单,但是真正厉害的人能够看到更大的全局。比如大家对品牌问题怎么看待,一般的人只会认为品牌是形象、名字、概念、定位、消费者认知等等,这非常表象,真正的品牌应追溯消费者的注意及感知、认知、情绪、信任和记忆,并包括由此带来的价值体验、成本付出以及竞品感知。
自媒体人应该比普通人在专业领域有更广泛的认识,全面了解事情发展的要素,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发力。
2、看问题的系统性
很多问题都是各个因素环环相扣的,比如销售、营销、品牌、运营,看待问题的系统性不同,认知和做法也不一样。比如以销售为中心的做法就是认为营销、品牌和运营都应该为销售助力,销售优先,容易忽略营销网络建设和品牌资产积累,但这有错吗?
看不同行业,像一些大客户主导的行业,销售一个一个突破才是制胜之道。但如果做快消品,一定是品牌和营销主导。所以,自媒体人要在自己领域内知道各个要素的关系以及如何相互影响。
3、解决问题的流程
真正的专家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作为自媒体达人一定要能够帮助别人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够说得很高大上,但对别人提出的细节问题束手无策,没有具体的解决流程。
自媒体人不能够只会传播问题、激发情绪,也不能只会分析问题,还必须能够解决问题,能够告诉大众如何理性地解决问题,总体流程是怎样的,分为几个步骤,要注意哪些关键环节等待。
4、解决问题的细节
知道流程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懂得细节,专家必须是能手,否则就是伪专家,因为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就像一个老司机,能够有自己的详细套路,一直非常熟练地解决某类问题,而且不留任何后遗症。
细节就是别人看不到或不注重的要素,但很容易影响全局。自媒体人应该洞察影响事物发展的细节以及之间的联系,不仅能够前瞻大局,也能够从小出发,洞察并解决影响事情发展的小问题。
做自媒体其实是做人,一个专业的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给别人实用价值和示范价值。除此之外,无他耳。
目前科学并没有证明算命这种事情的存在和准确性。由于人类一直对未知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和求知,因此出现了各种神秘的算命术和预测方法。但是,这些方法的正确性并未得到科学的认可,更多是一种心理安慰和信仰方式。因此,我不能向您推荐准确的算命人或者方法。有些人可能会声称自己是准确的算命师,但是我们建议您不要轻易相信这些人的话,因为他们可能会在某些方面欺骗您或者直接猜测您的问题。总之,我们应该理智地看待这些事情,不要迷信或轻信谣言,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